
11月10日,量子计算公司Quantinuum正式推出新一代量子计算机“Helios”。这一发布被视为量子技术迈向商用化的重要节点,公司强调其在规模与可靠性方面取得突破,预计将推动量子解决方案在更多行业落地。
量子计算的性能并不单纯取决于物理量子比特的数量。物理量子比特容易受到环境扰动影响,导致错误频繁发生,因此业界更关注逻辑量子比特。逻辑量子比特通过错误校正协议将多个物理量子比特互联,从而形成稳定的计算单元。
在Helios中,98个物理量子比特被用于构建48个逻辑量子比特。这一效率接近“2:1”,远高于其他架构通常需要数十甚至数百个物理量子比特才能形成一个逻辑量子比特的水平。Quantinuum指出,这一成果依赖于软硬件的深度协同与复杂的错误校正算法。公司总裁Rajeeb Hazra表示,Helios象征着量子计算商业应用的曙光。
Quantinuum成立于2021年,由剑桥量子计算与霍尼韦尔量子部门合并而成。公司在科研与工业工程方面积累了优势,今年完成6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100亿美元,巩固了其在私有量子计算领域的领先地位。随着竞争加剧,其他厂商也在加快商用量子机的研发。
未来规划显示,Quantinuum计划在2029年推出Apollo系统,届时物理量子比特将扩展至数千,逻辑量子比特达到数百个。公司强调,Helios已是迈向容错型量子计算的重要一步,能够为企业解决传统计算机无法处理的复杂问题提供支持。
除了硬件突破,Helios还引入了全新编程语言Guppy。该语言允许工程师针对Helios架构优化量子算法,突破传统量子软件在硬件约束与扩展性上的限制。Quantinuum认为,当前在Helios上运行的算法未来可平滑移植至更大规模的系统,实现量子软件的模块化升级。
在内部预览阶段,摩根大通等金融机构已率先应用Helios,开展大规模数据集的实时分析。摩根大通全球应用技术研究主管Rob Otter指出,底层量子系统的快速进展可能使企业级量子工作流程提前实现。尽管大规模容错型量子计算距离普及仍需时日,业界已在算法与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布局,以在硬件成熟后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