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关键支撑。“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架起了高校与企业之间无缝对接的桥梁,促进高校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软件人才,而这正是“以赛为桥,共赴人才之约”的生动实践。
8月的苏州,暑气渐消,创新动能却越发炽热。28日,第十四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总结大会在苏州圆满落幕。作为国家一类(A类)公益性赛事,“中国软件杯”自2012年创办以来,始终以“推动产教融合、培育软件人才”为核心使命,历经十三载沉淀,已成为连接高校创新力量与产业实践需求的桥梁。本届大赛不仅延续了过往的专业水准与行业影响力,更在人工智能、工业软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前沿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多方共绘软件产业发展新图景
第十四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秉承“政府指导,企业出题,高校参与,专家评审,育才选才”方针,在深化产教融合、产融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激励人才创新等方面搭建了重要平台。

一场高水平赛事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战略引领、地方城市的鼎力支撑以及行业企业的积极响应。
作为东道主,苏州市在此次大赛中展现出的产业实力与服务能力,成为赛事成功的重要保障。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毛伟在讲话中介绍,苏州是一座经济大市、工业大市、开放大市,今年以来,苏州新开业软件企业已超900家,占全行业新增企业比重超8.5%,今年1-7月,全市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400亿元,呈现规模与质量双提升的良好态势。
苏州国际科技园作为本届大赛的承办方之一,为赛事提供了全方位支持。苏州国际科技园是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在园企业超620家,累计孵化企业超5000家,累计成功培育上市企业21家。
赛事成果 彰显软件产业活力
一届赛事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搭建的交流平台,更在于其产出的创新成果、汇聚的人才力量以及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本届大赛交出的“成绩单”,不仅是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更是我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成效与创新活力的生动体现。
从行业发展大背景来看,我国软件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黄金期”,这为赛事的举办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2024年,我国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3.7万亿元,同比增长10%,较“十四五”初期增长44.2%;2025年上半年,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突破7万亿元,同比增长近12%,有力支撑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特别是自2016年以来,软件行业人均收入首次超过金融行业,跃居各行业门类首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软件领域作为职业选择的优先方向,而“中国软件杯”正是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了展示才华、实现价值的舞台。
从赛事本身的参与规模来看,本届大赛再创佳绩,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本届大赛聚焦产业发展重点,将企业技术难题与行业前沿需求凝练成赛题,共公布A组赛题10道、B组赛题5道,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智赋百企”专项赛道赛题4道,赛题覆盖开源AI大模型、无人机、智能无人艇、四足机器狗、工业软件等热点技术领域,既贴合当下技术趋势,又紧扣产业实际需求,吸引了来自全国800余所高校的5604支队伍参赛,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有379支队伍晋级全国决赛,其中210支队伍奔赴苏州参加现场总决赛。
从赛事成果与关键词来看,“智能、融合、应用”成为本届大赛的核心标签,评委会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院长胡春明在评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指出,本届大赛的参赛作品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智能化”程度显著提升,超过60%的作品融入了AI技术,从基于开源大模型的智能体到AI驱动的管理系统,展现了大学生对前沿技术的精准把握;二是“融合性”特征更加突出,不少作品实现了“软件+硬件”“数字+实体”的跨界融合,如无人机巡检系统、智能无人艇导航方案等,体现了软件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赋能作用;三是“应用性”导向更加明确,参赛作品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设计,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落地方案,部分作品甚至已具备商业化潜力。
从赛事到产业的人才培养闭环
“中国软件杯”大赛之所以能历经十四届而越发活力四射,核心原因在于其始终坚持“产教融合”的理念,将赛事作为连接“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的桥梁,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就业”的人才培养闭环。
在本届大赛的总结活动上,“就业导向”的特征尤为突出。出题企业代表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苏州同元软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锐捷网络(苏州)有限公司向心仪选手颁发就业意向书并提供就业实习机会,让学生能提前与行业头部企业对接,减少“就业信息差”。
除了企业直接“抢人”外,本届大赛还特别设置了“专属招聘区”———近二十家优秀企业在现场设立招聘席位,为所有参赛选手提供“直面企业、即时沟通”的面试机会。在参与赛事的同时就能完成“求职面试”,真正打通了人才求职与企业招贤的“快车道”。
同时,大赛也不忘对“幕后英雄”的肯定。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姚建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黄志球为长期支持大赛的技术指导单位颁发受聘证书。技术指导单位不仅为大赛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支持,更在赛事期间为参赛学生提供了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技术难题、优化作品方案。
从长远来看,“中国软件杯”的价值不仅在于“一次赛事”,更在于其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式。让高校课程设置更贴近产业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当前,软件人才需求发生了颠覆式变革,主要呈现三大新特点:一是从人才能力看,“低门槛、高效能”特征突出;二是从人才质量看,“高学历、高技能”特征显现;三是从人才结构看,企业需求向架构设计、实施运维两端转移。赛迪研究院经过对软件人才系列研究,提出人工智能驱动下,软件人才发展三大趋势:一是能力重心变迁;二是组织模式重构;三是超级个体崛起。下一步,赛迪研究院将在研究基础上,贯彻落实国家软件发展战略有关部署,持续做好软件人才相关工作。
从2012年首届大赛的“蹒跚起步”,到如今成为累计超过6万支赛队、26万余名高校师生参与的“全国性品牌赛事”,“中国软件杯”的十四年,正是我国软件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十四年,也是我国软件人才培养从“数量积累”向“质量突破”跨越的十四年。
在总结活动最后,第十五届“中国软件杯”大赛正式启动。新一届赛事将继续秉持“服务国家战略、紧扣产业需求”的宗旨,在赛题设置上进一步聚焦人工智能、工业软件、数字孪生等前沿领域,在评审机制上优化“技术创新性、产业实用性、团队协作性”的评价标准,推动形成更加开放、多元、协同的创新生态。“中国软件杯”大赛将继续辐射全国,以赛事为纽带,为加快建设软件强国、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